2019-08-26 12:16:23 作者:刘园园 陈玉龙 郭长城 来源:建筑工程学院 浏览数: 0
为响应三下乡号召,促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乡村的经济文化建设的了解,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的变化,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组织“走进美丽乡村,共筑生态莱西”莱西实践服务团。实践服务团于7月16日至7月18日前往莱西市产芝村,调研当地住宅变化及乡村经济文化现状。
实践服务团进行住宅建筑节能调查
7月16日,实践团队到达莱西市产芝村,与当地的村委会进行对接。在了解当地的部分情况后,实践队员们开始本次实践调查。队员们首先挨家挨户的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队员们对村民的房屋建筑节能情况、家中的取暖情况以及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有了初步了解。
经过实地调查后,队员们发现,产芝村的大部分房屋整体比较小,建筑房屋材料主要砖石为主。取暖方面,村民家中取暖方式大部分使用暖气取暖,而空调等电器并没有大面积使用。同时,队员们也实际调查村民家中的火炕,针对其能耗进行了检测。另外,实践队伍了解到当地村庄在两年前集中安装了沼气池,并对沼气池采用了统一的样式,对密封的沼气池进行了管道排气。
在结束调查后,实践队伍把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汇总,进一步了解产芝村农村房屋建筑节能的具体情况。下一步,实践队员将根据具体的调查结果并依托自身专业特长,为当地的节能建筑发展提出建议。
实践服务团调查大棚结构
7月17日,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大棚建筑的能耗情况,实践服务团的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大棚建筑结构,并根据所学专业知识为降低建筑能耗提出建议。
队员们在村民的带领下走近当地蔬菜大棚,对大棚建筑结构进行勘察。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实践队伍对每一座大棚均进行了细致的勘察。汇总结果后,实践队伍发现村子里的大棚均属于保温大棚。大棚高4.2米,宽5米,一年四季种植果蔬,大棚内层是一层薄膜,外层是一层保温被。保温被在冬天的时候使用,夏天一般不使用。队员们通过与传统大棚作比对,发现该类结构在节能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这种物理保温方式能极大的降低能耗,但依旧存在不足。随后,实践服务团的队员与村民进行交谈,交流专业相关知识,与村民共同思考大棚改善方法。
调研产芝村住宅变化
7月17日,队员们在村委会王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保长王德辛旧居、明经进士徐宗儒旧居、王丕煦旧居、老作坊等村庄老住宅。随后,队员们对这些建筑的总体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实践团发现住宅的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安排房屋和院落,该布局通常是把南向的房屋称作“正房”或“上房”,北向的房屋称作“倒座”,东西两侧的房屋称作“厢房”。院子的四周都有封闭式的围墙,所有门窗均朝向院子,大门多开在南面围墙的东部。
随后,队员们又参观了部分现在村民住宅。队员们经过实地勘察,发现产芝村的大部分现代房屋建筑布局比较小,建筑材料主要砖石为主。房屋建设受传统观念和当地情况影响,其建设结构多按照客厅、卧室、厨房1:1:1的建筑面积比例来建设,而且整体室内空间较为狭小,北面后窗开口较小,多为陈涉样式,屋顶多为平顶。北向的房屋朝向南,东西两侧建有厨房。大门大部分朝向东西两侧,部分大门朝向南侧。队员们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测量与数据分析,将调查结果充分记录存档。
调查产芝村经济文化发展模式
实践团队调查当地的乡村特色经济发展项目,了解产芝村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的成就。
7月17日,队员们随村委会王主任来到当地特色产业“开心农场”进行调查。通过王主任的介绍,实践服务团了解了这一当地特色产业的运营模式。外人通过网络认领土地后,可在网上发布指令,有管理员负责种植、管理。蔬菜成熟后,自己吃不完还可委托派送。独特商业经营模式吸引了众多目光,为产芝村的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
实践服务团还了解到,为了更好的传承当地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5月,产芝村建起小麦长歌、面食记忆、七巧工坊三个文化博物馆,从小麦种植到面食文化传承再到制作,全面解读产芝村小麦文化,发展民俗旅游文化。
进行建筑节能思想宣讲
7月18日调查结束后,队伍根据调查所得的结论,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开展思想宣讲会。
实践服务团邀请部分产芝村村民参加本次宣讲会。宣讲会上,主讲人对实践队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讲解。同时实践团队向该村村民讲解国家在乡村能源节能方面的新政策并积极鼓励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乡村节能建筑的发展。实践团队希望通过此次宣讲加强当地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让当地村民理解乡村节能建筑将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本次社会实践宣讲会让更多的村民深入了解建筑节能的概念以及我国政策对建筑节能的规定,加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此次乡村发展调查,队员们用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刻苦的精神进行。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给村民提出了有用建议,展现了青岛农业大学学子的优秀风采,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一份微小力量。
编辑:郭长城
责任编辑:刘园园